【兩會觀點】鄒建平院長說個性化人才
來源:《現代快報》 2012年3月13日 封4版
全國兩會前夕,49歲的王澍獲得2012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這是中國建筑師首次問鼎這一“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消息傳來,他的母校東南大學為之歡騰。而媒體回訪王澍的求學時代,聽到更多的卻是他的“個性”與“不守規矩”。熟悉他的老師和同學都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能有今天的成就。然而,這樣的個性化人才,是否都能像王澍這般幸運,有一個寬容的環境和成長平臺?下一個“王澍”又在哪里?這兩天,快報就此采訪了四位江蘇團的人大代表,他們同時也是江蘇四大高校的校長、院長。
鄒建平代表: 教學一定要讓學生介入進來
作為藝術類院校,更需要突破種種既定模式
說到王澍的話題,南藝院長鄒建平還提到了另一個人——陳丹青。這位被網友稱作“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也以“個性強”聞名。
而現實狀況下,個性化人才之所以比較少,鄒建平認為,大多數學生從小就處于一種“很嚴的紀律”和“很嚴的管理”中。就以大學來說,分管學生工作的有很多,除了老師,還有很多輔導員,甚至宿管,對學生管理都很嚴。“在這種很嚴格的管理下,也很難說學生們有沒有個性。”而獎學金、三好生的評定,也都是為了讓大家做一個聽話的學生,標準化的好學生。
鄒建平說,作為藝術類院校,更需要突破種種既定模式。其中,專業課上一定要給學生一些發揮想象、發表意見的機會。“如果90分鐘講下來,只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從頭到尾‘滿堂灌’,幾年下來再有個性的學生,也沒有獨立的思想了。”
相比之下,國外從中學起就開始側重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讓學生們有個性發揮的空間,“一定要讓學生介入進來。”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鄒建平還舉了個例子,即看似不起眼的課堂設置,也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有影響,“我們的課堂通常都是固定的,一張講臺面對下面這么多座位。”而南藝的新教室則不同,講臺、桌椅都可以活動,根據課程的需要隨時調整,有時候大家可以圍成一圈,有時候可以排成一排,“這種師生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效果明顯不同。”(鄭春平 孫蘭蘭 鹿偉 張瑜)
兩會抓拍:忙里偷閑的鄒建平代表
來源:新華網 2012年03月11日
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會前,來自江蘇的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忙里偷閑,閱讀當天報紙上有關教育的文章。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更多有關"南京藝術學院,東南大學,學生,江蘇,個性"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