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日報》報道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畢業生創業故事
2012年1月22日,《馬鞍山日報》第3版,較大篇幅報道了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2011屆給水排水專業丁俊林、徐開飛兩名畢業生的創業故事。
附:
我的青春我做主
——兩位“80”后的創業故事
即將到來的春節對丁俊林、徐開飛兩個年輕人來說可謂意義深遠,從一名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到投身商海的創業者,2012年,他們的人生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在天門大道北段慈湖高新區旁,有一排門面房,大大小小十幾家都是做鋼材生意的,其中一家只有50多平方米的“飛天鋼材經營部”很不起眼,但背后卻有一段不平凡的創業故事。“掌門人”是兩位“80”后,25歲的丁俊林和23歲的徐開飛,兩人都是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2011級畢業生,在許多同齡人或許還在躊躇于考研或就業的抉擇之際,兩個年輕人已做起了半年多的“小老板”,書寫了一段現實版《奮斗》。1月16日下午,記者走進這家小門店,聽兩位年輕人講述他們的創業故事。
這間5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里真是“別有洞天”,層層疊疊的各種規模、型號鋼材占據了大半間,一捆捆鋼管、角鋼、板材堆放有序;房間中央放著一張辦公桌,旁邊是生活用品。“我們這里是客廳、臥室兼廚房、倉庫,集多功能于一體。”丁俊林在一旁風趣地說。
丁俊林出生于樅陽縣一個農村家庭,2008年7月考入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大學四年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懂事的丁俊林一直通過打零工、帶家教等方式為自己賺取生活費。“那時,我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為一些企業、商家到處發傳單,只要能掙錢,我們都主動去做;說不定也到你們住的小區發過傳單呢!”小丁打趣地對記者說。同班同學徐開飛也一樣,他老家在霍邱,大學期間也利用假期勤工儉學。在馬鞍山讀了四年大學,也使兩個年輕人跑遍了馬鞍山的大街小巷。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使得他倆產生了自主創業的想法。
但創業不是那么簡單的,首先從事什么行當呢?兩個年輕人先做了一番市場調查,“我們發現馬鞍山這幾年發展得很快,大建設、大發展勢頭迅猛;正巧,徐開飛有親戚從事鋼材經營,給我們介紹了不少經驗、渠道,和家里商量后,我們萌生了開個鋼材經營部的念頭。”但做生意的資金從哪里來呢?兩個年輕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小丁父親已經去世,母親也60多歲了,小徐的父母也是以務農為生,家里人雖然表示支持,但在資金上卻是愛莫能助。
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一位好心人聽說他們有創業的念頭,給他們支了一招:市人社部門為了幫助大學生創業,可為他們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去年4月,小丁興沖沖地來到市就業服務中心,該中心負責小額貸款工作的周斌科長熱情地接待了他,聽完小丁他們的想法后,周斌科長對他們的創業熱情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并向他們介紹了辦理小額擔保貸款的流程、手續等,為了幫助他們辦理有關手續,周斌科長還向就業管理服務中心申請了一輛汽車,陪他們到社區、學校、派出所等單位、部門一一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大學生創業證明》、《創業培訓證》等,手續齊全后,很快為他們辦理5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貸款期限兩年,免交利息。“得知我們的情況后,團市委也為我們辦理了青年創業貸款5萬元,由于辦這些貸款需要有人擔保,但我們家都在外地,我們跟學校說了后,我們大學兩位老師為我們在擔保書上簽了字,可以說,沒有周斌科長、團市委的同志以及兩位老師的援手相助,我們今天這個”馬鞍山飛天鋼材經營部“還不知何時開張呢!”兩位年輕人感慨地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四處行動,奔波在全市一處處施工工地、汽車修理廠、開發園區,上門遞名片,積極宣傳,“雖然熱情很高,但由于一開始不懂行,有幾筆生意做了不但沒賺錢還倒貼錢進去,但我們分析總結后,不氣餒,就當是交學費吧!”丁俊林認真地說。慢慢地,靠著吃苦耐勞和誠信待人,局面漸漸打開了,現在,他們不但在市里有了一些固定客戶,鄰近的江蘇銅井等地的客戶還找上門要他們供貨。
對于今年這個春節,兩個年輕人也有打算,小徐的父母從老家過來和他團聚,他就準備在馬鞍山過年了。“以前大學四年都是我回家看他們,這次還是第一次在馬鞍山過年呢!”小徐開心地說;而小丁準備這兩天處理完手頭的事情后,春節期間回趟家看看老母親。“年后還有好多事要做,市場方面還要多動腦子、多想點子,這可跟在學校上學不一樣,沒有書本照抄,全靠自己摸索。”聊起下一步發展,兩個年輕人信心滿滿。(記者胡曉華)
更多有關"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馬鞍山,年輕人,鋼材,兩個"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