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国产免费_国产毛片在线看_最新黄色毛片_嗯哈~不行好大h双性_成人精品_手机视频在线播放

當前位置:大學信息網 > 高校新聞 » 教育部財政部部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教育部財政部部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時間:05-09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 出處:www.jssxjxsb.com

2012年5月8日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部財政部部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本報北京5月7日訊(記者楊晨光萬玉鳳)今天,教育部、財政部在京召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工作部署視頻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會上強調,實施“2011計劃”,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戰略舉措,是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行動,對于大力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支撐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袁貴仁指出,“2011計劃”重在推動高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促進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有機融合,大力推動協同創新,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袁貴仁強調,實施好“2011計劃”,必須充分認識、準確把握“2011計劃”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一要準確把握全面提升創新能力這個重要目標。要改變單純以項目、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以注重原始創新質量、注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度、貢獻率為導向,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二要準確把握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這個工作重點。要促進創新組織從個體、封閉方式向流動、開放的方向轉變,促進創新要素從孤立、分散的狀態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分割狀態向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聯合、貫通的方向轉變,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三要準確把握不斷深化體制改革這個本質要求。大力推進高校深化改革,力爭突破高校內部以及與外部的體制機制壁壘。堅持全面開放原則,堅持客觀公正的評審機制,堅持多元化推動方式。四要準確把握推動和引導相結合這個重要特征。推動高校在先期組建、充分培育基礎上進行項目申報和認定;引導所有高校緊密結合各自實際,在不同層次、以不同方式,踴躍參與協同創新。


袁貴仁要求,要穩步推進“2011計劃”順利啟動,保證計劃科學平穩可持續實施。一是加強領導,精心謀劃,保證開局良好。各地各高校要穩步推進改革,正確把握改革的力度、進度和時機,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和合理訴求。二是通盤考慮,遠近結合,突出質量。各地各高校要擇優遴選條件較成熟、前期基礎較好并具有較強優勢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不搞層層發動,不搞全面開花,不搞臨時拼湊,堅決防止盲目申報、勞民傷財和不正之風。三是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努力取得實效。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要找準重點難點,加大力度破解開展協同創新的制約因素,并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四是加強研究,及時總結,科學合理實施。要不斷提高計劃管理的科學性,盡快研究制定“2011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管理及績效評價等辦法,完善細化第三方評審專家和評審機制。五是多方協作,明確責任,形成推進合力。各地各高校要爭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資源,努力為計劃的安排實施創造良好條件。


袁貴仁強調,要把是否體現先進性、需求性,是否體現改革性、創新性,是否體現唯一性、協同性,是否體現整體性、系統性,成果是否具有針對性、實效性,作為“2011計劃”實施成功與否的標準。必須公開透明認定項目,科學規范管理項目,客觀公正評審成果。


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主持會議。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對計劃的啟動作了全面部署和工作安排。清華大學、中國農科院、首鋼集團公司、上海市教委作了大會發言。中央有關部委負責人,部分科研機構、企業界代表,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有關專家,在京部屬高校主要負責人在主會場參加會議。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行政部門、各部屬高校和部分地方高校主要負責人在分會場參加會議。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教技[2012]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財務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財務司(局),教育部直屬各高等學校:


為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做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的組織實施,經研究,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執行。


各地方、高校以及相關部門要認真學習“2011計劃”和實施方案,加強頂層規劃,做好統籌部署,圍繞國家、行業以及區域的重大需求,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努力營造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抓緊開展前期培育工作,合理選擇協同創新方向,積極聯合國內外優勢創新力量,廣泛匯聚創新要素與資源,深入推動機制體制改革,為“2011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二○一二年五月四日


附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

依據“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以下簡稱“2011計劃”)的總體要求,為做好計劃的組織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總體目標。


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二五”相關行業領域以及地方重點發展規劃,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積極聯合國內外創新力量,有效聚集創新要素和資源,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優勢。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加快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集聚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獨特作用,在國家創新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重點任務。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以機制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以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為保障,轉變高校創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突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三)協同創新中心類型。


根據“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1.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以自然科學為主體,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代表我國本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的學術高地。


2.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門、行業產業以及國際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主力陣營。


3.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以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與大型骨干企業的強強聯合,成為支撐我國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省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


(四)實施范圍。


面向各類高校開放,以高校為實施主體,積極吸納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創新力量參與。


(五)實施周期。


“2011計劃”自2012年啟動實施,四年為一個周期。教育部、財政部每年組織一次“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申報認定,通過認定的中心建設運行滿四年后,教育部、財政部將委托第三方評估。


二、實施原則


(一)統籌部署,分層實施。


各類高校應按照“2011計劃”的精神和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協同創新,加快機制體制改革,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制訂校級協同創新計劃,先行先試,積極培育。鼓勵各地設立省級2011計劃,結合當地重點發展規劃,吸納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協同創新體,建立協同創新機制,營造協同創新環境氛圍。發揮行業產業部門的主導作用,利用行業產業部門的資源與優勢,引導和支持高校與行業院所、骨干企業圍繞行業重大需求開展協同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在此基礎上,國家每年評審認定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形成分層實施、系統推進的工作機制。


(二)分類發展,擇優支持。


根據不同需求協同創新的任務和要求,分類型開展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水準、有特色”,明確有針對性的建設要求、準入條件、評審標準、管理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工作體系。在高校、地方、行業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礎上,每年擇優遴選出符合“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決重大問題能力、具備良好機制體制改革基礎的協同創新體,認定為“2011協同創新中心”。


(三)廣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機融合,充分匯聚現有資源,積極吸納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學前沿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國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資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應;面向行業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要發揮行業部門和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匯聚行業、企業等方面的投入與支持;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要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整合優質資源,吸納社會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經評審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可給予相關政策傾斜和引導性、獎勵性的資金支持。


三、計劃管理


(一)領導機構。


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成立“2011計劃”領導小組,負責頂層設計、宏觀布局、統籌協調、經費投入等重大事項決策。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規劃設計、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等工作,辦公地點設在教育部。


(二)專家咨詢委員會。


由來自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國際的知名專家組成“2011計劃”專家咨詢委員會,為重大政策、總體規劃、評審認定、監督評估等提供咨詢。


(三)第三方評審、監督機制。


引入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評審、監督機制,開展論證評審、定期檢查和階段性評估等工作,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要求。
評審專家選取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國內具有較高威望的戰略科學家;長期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經濟以及其他社會事業行政管理的知名專家;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內發展狀況、有較深學術造詣的國內外專家;同時,評審專家還必須對協同創新有較深認識和了解,為人公正,精力充沛。


四、實施方式


“2011計劃”的實施分為培育組建、評審認定、績效評價三個步驟。


(一)培育組建。


依據計劃實施原則,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以及行業產業和高校組織前期培育。重點開展協同創新方向確定、協同創新體組建、創新資源與要素匯聚、創新環境與氛圍建設等,逐步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平臺和新機制。


1.確定協同創新方向。從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行業、產業、地方的重大需求出發,結合高校自身的優勢與特色,確定協同創新方向。方向選擇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充分體現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體現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為單純的研究項目。


2.組建協同創新體。由高校牽頭,積極吸納國內外優勢力量,形成強強聯合的協同創新體。建立實質性協同的組織管理機構,并結合協同創新體的特色與能力,切實地選擇協同創新的模式與類型。制定整體實施路線,明晰各方職責,確定具體分工,建立協同創新的新平臺。


3.匯聚創新要素與資源。發揮協同創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現有國家、行業等方面的資源,積極吸納地方、企業以及國內外社會的支持與投入。以人才作為協同創新的核心要素,加快與基地、平臺、資本、信息、成果、儀器設備等創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優勢。


4.構建創新環境與氛圍。結合協同創新目標與任務的要求,系統設計機制體制改革,創新人員聘用與考評方式,完善高校學生培養機制,建立有組織創新、協同管理、資源整合與成果共享等制度體系,形成有利于協同創新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長效機制。


(二)評審認定。


在培育組建并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教育部、財政部按照組織申報、專家評審和綜合咨詢的程序,每年認定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


1.申報條件。


(1)方向選擇應符合重大科學前沿或國家、行業產業和地方的重點發展規劃,協同創新模式選取合理。


(2)已建立了實質性的協同創新體,各方任務明確,職責清晰,建立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機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協同創新氛圍。


(3)從協同創新的實際出發,在組織管理、人員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等方面開展了有效的機制體制改革,方案具體,措施得當,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4)按照新的人才選聘機制,已聚集了一批國內外優秀團隊,具備解決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員不得在其他協同創新中心兼聘。有充實的科研任務,主持承擔了一定數量在研國家、行業、地方以及企業等方面的重大項目。有效地整合了相關的各類創新要素,形成了較強的資源匯聚能力,相關各方面的支持落實到位。


(5)牽頭高校和主要參與高校,協同創新方向依托的主體學科須為國家重點學科,并建有運行良好的國家級或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具備組織開展協同創新的能力和實力。在基礎設施、研發平臺、儀器裝備、日常運轉等方面,能夠為協同創新中心的有效運行提供良好的支撐與保障。


2.評審程序。


(1)組織申報。采取限額推薦的方式,經牽頭高校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送到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申報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其中,區域發展類協同創新中心,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和推薦,教育部直屬高校可直接報送領導小組辦公室。


(2)專家評審。經形式審查合格后,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報的類型,采取答辯的方式對申請認定的協同創新中心進行評審。評審專家組按一定比例擇優提出建議名單,并形成專家組評審意見。


其中,科學前沿和文化傳承類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以學術同行和管理專家為主體,積極吸納科研院所和境外專家參與;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充分發揮行業產業部門、企業管理和研發人員的作用;區域發展類協同創新中心的評審,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業與同行專家的有機結合。


(3)綜合咨詢。由“2011計劃”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采取會評的形式,在聽取匯報、審閱材料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咨詢意見。


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和綜合咨詢意見,提出擬認定的建議名單,報領導小組審議后,批準認定為“2011協同創新中心”。


3.評審要求。


除上述申報條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針對不同類型協同創新中心,設定具有針對性、特色化的評審標準。


(1)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發展的趨勢,且我國在該方向的研究具有較好基礎。協同創新體組建合理,能夠代表我國該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備沖擊世界一流的基礎與能力。


――已經開展了行之有效的機制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的知識創新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


――已經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國內外一流的人才與團隊,隊伍結構合理,規模適度,主要負責人在國際學術界有較高的聲望和影響力。


――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原則上應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或優秀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


――符合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重點規劃,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需求。協同創新體組建合理,能夠代表我國該方向的最高學術和人才培養水平。


――結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特色,在人員聘用考評、人才培養以及管理運行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機制體制改革,建立了跨學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機制。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國內外一流的人才與團隊,結構合理,規模適度,任務明確,分工具體。主要負責人具有較高學術威望、較強的開拓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


――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在該方向上應具有較強的學術積淀和較明顯的學科優勢,依托的主體學科應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已建有相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3)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


――切合國家及行業產業的重點發展規劃,協同創新體組建合理,有良好的長期合作基礎,得到行業產業部門的充分認可和有力支持。


――已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機制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務為牽引的人員聘用機制和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有組織創新的模式。人才隊伍結構合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主要負責人在行業產業中具有較高聲望和影響。


――牽頭高校以及主要參與高校,須在行業產業內具有明顯特色和行業企業的影響實力,依托的主體學科應處于國內領先行列,并建有相應的國家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基地。


――參與企業、研究院所等應是行業內領先、影響力強,具有較好研發基礎和對重大技術創新的需求與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資源,得到了參與企業的實質性投入。


(4)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


――符合地方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重點規劃,協同創新體組建合理,并擁有良好的長期合作基礎。牽頭高校在該方向、該地區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具備協同創新的牽頭實力,參加企業應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的產業影響力。


――已開展了相關的機制體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會化的人員聘用與流動方式,形成了持續的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顯。


――牽頭高校依托的主體學科應切合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應的國家級或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


――得到省級協同創新的支持,在支撐區域創新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三)績效評價。


“2011協同創新中心”堅持動態、多元、融合、持續的運行機制,建立由協同創新體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組成的中心理事會或管理委員會,負責中心重大事項的決策。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設立相應的組織和管理部門,全面負責中心的運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負責把握學術方向、指導人才培養、參與人員遴選、推動國內外合作等。牽頭單位應充分整合多方資源,在人、財、物等方面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撐和條件,在政策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以確保中心的良好運行和預期目標的實現。


加強對“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目標管理和階段性評估,建立年度報告和周期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年度檢查以協同創新體自查為主,牽頭高校應在每年年初向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進展報告。中心運行滿四年后,教育部、財政部委托第三方組織評估。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對于成效顯著、評估優秀的中心,可進入下一周期的實施。對于評估不合格的中心,國家將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


五、支持措施


(一)政策支持。


經批準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依托高校應在自身現有的條件和能力范圍內,給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與保障。在此基礎上,國家、地方將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給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為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政策匯聚區,成為高校改革優先發展的實驗區。


1.在人員聘用與評價制度、人才培養機制、招生模式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賦予“2011協同創新中心”改革的相對自主權。


2.在研究生招生、優秀人才計劃、公派出國學習和交流等相關資源配置方面,給予“2011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和傾斜支持。


3.在組織申報國家相關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業重點任務時,給予“2011協同創新中心”優先支持。


(二)經費支持。


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經批準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可給予引導性或獎勵性支持,主要用于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協同創新活動和形成協同創新機制直接相關的開支,不得用于與協同創新中心無關的支出。具體開支范圍和資金核定辦法由財政部、教育部在資金管理辦法中另行規定。


牽頭和參與單位須嚴格按照國家財政的有關規定,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財政、審計等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情況將作為中心年度檢查和階段評估的重要依據。一旦發生違規違紀現象,將從嚴從重處罰。情節嚴重的,可直接撤銷“2011協同創新中心”。


六、其他


“2011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評審認定辦法、績效評價辦法等另行發布。


宣傳部 徐新立/編
2012年5月9日


更多有關"協同,創新,高校,中心,教育部"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責聲明:
    本新聞信息來自于中央美術學院招生辦公室或高校網站及相關圖書。大學信息網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考生及家長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請以中央美術學院正式公布數據為準,報錯與投稿請發至E-mail:kf#daxuecn.com(請將#改為@后再發送),感謝您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黄色片欧美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精品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爱福利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动图 | 亚洲国产91 | √新版天堂资源在线资源 | 国产一区二 | a级片一级片 | 日韩精品福利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av资源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按摩 | 666av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小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人人爽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婷婷亚洲综合 | 精品视频久久 | 日本在线中文 | 欧美精品入口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 福利毛片 | av三级在线播放 | 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片免费视频 | 久色伊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成人av在线 | 人人爽人人爽 | 欧美片子 |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