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武漢工程大學:四十載堅定實踐育人不動搖
準確定位 工程特色日益彰顯
武漢工程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72年6月湖北省組建的湖北化工石油學院。1980年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以化工部管理為主。1998年,學校改為中央與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2006年正式定名為武漢工程大學。隸屬關系變更過程中,辦學資源、管理主體的不穩定促使學校居安思危,時時思考“何去何從”的嚴峻問題。學校所形成的共同愿景就是必須面向行業,服務地方,以特色促進發展,為地方和行業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在學校發展的關鍵時期都得到體現和強化。在原化工部所屬期間,學校定位于“面向化學工業及地方經濟建設,為科教興化、科教興鄂服務”。1998年劃轉地方后,學校適時將定位調整為“以工為主,積極發展管、經、文類專業,以化工為特色,相關專業配套;面向化工行業,積極向相關行業拓展;立足湖北,輻射中南。”2006年更名后,提出“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化工及相關學科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的發展目標”。2008年,學校獲得博士點立項授權,辦學定位再次提升。“十二五”事業規劃提出了更為宏偉的目標:到2015年,把學校初步建成整體水平居省屬高校前列、部分學科國內先進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四十年的發展,工程特色日漸明晰并升華為學校辦學的主要優勢。學校的科學研究側重于工程技術研發,社會服務也以工程應用為主,人才培養更是突出工程教育。學校一貫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工程能力,強調將工程教育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當中。在教學建設與改革中,重點傾斜工程工藝類課程、實踐平臺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現有5個國家特色專業,2門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學校還獲批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本科為本 教學中心地位堅定不移
本科教學中心地位貫穿學校辦學的各個時期。1978年,隨著“撥亂反正”后各項工作秩序恢復正常,學校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教學上來。1993年,學校便提出,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一個根本(以育人為根本),圍繞一個中心(以教學為中心),努力使學院的整體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學校于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十一五”期間,伴隨國家“質量工程”建設持續推進,提高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始終是學校辦學的主線。學校抓住高等教育發展機遇,聚精會神謀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實施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申請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立項建設為戰略重點的“六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在2006年本科教學評估獲得優秀,并成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
“十二五”期間,學校提出“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堅持“學生為本、學科為重、學術為先、學者為大”的辦學原則,繼續實施“質量立校工程”等六大工程。按照“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樹立全面發展、人人成才、多樣化人才、終身學習和系統培養的教育觀念,圍繞質量和改革兩大主題,狠抓教學內涵建設,大力培養各類“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立足實踐 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入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學校就始創了以畢業設計在企業現場“真題真做”的實踐教學模式——“宜化模式”(因最早在湖北宜化集團實施而得名)且一直沿襲至今,目前每年參與的學生人數達到畢業年級人數的25%左右。“宜化模式”得到省教育廳的認可和推廣,2005年就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隨后,學校提出了《以“三實一創”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計劃》和《武漢工程大學實施工程教育改革方案》,進一步明晰了工程能力培養的路徑。2009年,《化工類專業“三實一創”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深入推進,企業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擁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的呼聲日益高漲。再者,隨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具有國際視野以及交流、工作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更加強勁。面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高端化,學校確定了“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培養理念,提出“兩型兩化”(創新型、復合型、國際化、工程化)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組織實施了“E+”雙專業一體化培養實驗班、化學工程與工藝“侯德榜”班、材料科學與工程創新班等多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目前在校生人數達到近2000人。這些改革實驗班先后獲批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湖北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計劃,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等改革項目。
校企協同 實踐平臺和隊伍強力支撐
學生“實踐難”的瓶頸主要在于實踐教學資源的缺乏和實踐指導隊伍的不足。多年來,學校發揮建校期間“開門辦學”的優良傳統,依托多年“行業辦學”的特殊優勢,多方強化校企協同,構建了寬廣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大平臺,打造了一支工程化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校企協同創新,科研資源教學化
近年來,學校的產學研合作碩果累累,先后與企業合作建成了省屬高校唯一的國家級工程中心,省屬高校第一家科技產業園。學校還擁有博士后工作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27個省級科研平臺和技術中心,下屬一家省級化工研究設計院。在科研上水平的同時,學校一貫主張“科研資源教學化”且強力推行。學校制定有教學科研“三通”政策,即:教學科研工作量通認、教學科研實驗室通用、實驗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通聘。這項政策大大促進了校內各類科研資源和人員服務于本科實踐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科研平臺全部向本科生開放。如國家磷資源工程中心每年接納約150名本科生進實驗室;學校的化工研究設計院每年均接受約500名學生進行各類實習。二是學生廣泛參與教師科研實踐。如綠色化工過程重點實驗室與丹麥公司進行項目合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將本科生納入項目之內進行聯合培養,目前已有95名本科生參與。三是科研內容大量轉化為實踐教學項目。近年來,學校教師科研轉化為學生大型綜合性實驗項目的有12項,如磷礦正反浮選實驗(湖北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三段厭氧實驗(“863”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果膠提取實驗(湖北省教育廳重大研究項目)等。
校企協同培養,企業資源教學化
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生產實際,實現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無縫對接”。例如,中石化武漢分公司將新員工操作流程實訓系統提供給武漢工程大學學生實習,使學生親身體驗實際工作場景和工業流程,目前累計已有近1000名學生受益。湖北宜化集團、武漢人福藥業每年接受武漢工程大學大量學生進行各種現場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現已建設成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武鋼大冶鐵礦是學校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2009年開始,為了保證學生在生產一線的實習時間,由礦上出地,學校出資,在大冶鐵礦裝修了可同時容納120名學生住宿、教學的專用場所,學校投入經費100余萬元。該基地每年接納武漢工程大學實習生500余人次,并對其他高校開放。這種“共建、共享、開放”的實習基地建設模式,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廳的高度認可,曾組織專家組到現場考察。
校企協同建設,工程設備教學化
隨著學生規模擴大,校外實踐基地接納能力及實習效果仍顯不足。學校對此有清醒認識,決定“堤外損失堤內補”,提出了“依托企業資源,整合工程設備”的校內實訓模式。在原有校內實習工廠的基礎上,收購了學校周邊7000平方米的閑置廠房,經過整合自有設備以及湖北宜化集團、武漢人福藥業、黃麥嶺磷礦等共建企業的各類工程設備,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設備1200余臺套的工程教育與實踐教學中心。中心可讓學生進行化工單元操作、設備結構拆裝、工業流程模擬等各種實訓實習,面向全校所有工科專業開放,每年安排約5000名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
校企雙向培養,教師隊伍工程化
工程化師資缺乏是當前工科院校普遍的“短板”,這一問題在武漢工程大學因長期堅持校企合作而迎刃而解。上世紀90年代初,學校曾一次性選派了40余名青年教師下基層,到廠礦企業鍛煉1年以上,目前這批教師都是各專業的骨干力量。歷年來,學校一貫注重引進有企業背景的教師,目前化工及相關專業有兩年以上企業經歷的教師多達40余人。為解決近年來新進年輕教師工程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學校下發了《“教師工程、設計與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計劃”實施辦法》,要求40歲以下的專業教師全部必須到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為期6-12個月的企業生產實踐。截至目前,全校累計已派出100余人到企業鍛煉。在實踐過程中,不少教師還獲得了注冊一級結構工程師、安全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師等各類工程資質。
為此,學校在湖北省“一主兩副、三個中心”城市設立了3個“校企聯合培訓中心”,選取了武漢化工新區(武漢)、湖北宜化集團(宜昌)、襄陽澤東化工(襄樊)等業內知名企業掛牌。“校企聯合培訓中心”一方面接納學校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另一方面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課程培訓、教學規范傳授等非學歷教育和工程碩士培養。學校廣泛聘任相關學科的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學校的客座教授和實踐教學導師,建立了一支“雙師型”的兼職校外教學隊伍。目前9個省級品牌專業擁有校外雙師型導師共計99人。
科教結合 校—校—企協同育人
為了更好地傳承學校辦學傳統,發揮區域化工類人才培養“領頭羊”的作用,學校發起成立了“湖北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校企合作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單位包括全省“985”、“211”高校在內的25所本科院校,12家省內石油化工大型企業,2家研究設計院以及1所化工出版社。聯盟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多方互贏”的理念,全方位進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建設的合作。成立一年多來,聯盟已在制度建設、專業標準制定、培養方案研討、實踐平臺搭建、教學改革交流、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等多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討和相關工作。
聯盟是新時期高校合作辦學的大勢所趨。“湖北高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校企合作聯盟”是目前為止全國第一個基于專業層面的校—校—企合作聯盟,是高校合作辦學聯盟的一個新模式。實踐表明,這種以專業為依托的聯盟,能夠將合作落到實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科學調控區域內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質量,實現人才培養供需的緊密對接,滿足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實用性、層次性和地域性。
四十年太久,只爭朝夕。武漢工程大學40年辦學經驗歸結起來,最為根本就是堅持實踐育人理念不動搖,因此構建起與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實踐育人體系。“十二五”期間,學校將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育人契合度,不斷開拓實踐育人新局面,為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和行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武漢工程大學建校四十年,見證了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的歷程,歷經省屬——部屬——省屬兩次隸屬關系變更,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始終堅持內涵式發展,成功實現由一所單科性教學型學院向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型。在此過程中,學校為區域行業服務的辦學面向更為明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更加堅實,實踐育人理念貫徹更為徹底,工程特色和化工類專業優勢日益彰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輸送大量“下得去、能吃苦、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詳情請看: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9/19/node_8.htm
更多有關"學校,工程,實踐,武漢,教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武漢工程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 10-29武漢工程大學被授予“2013年度無償獻血先進
- 06-04江南大學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新鄉醫學院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東北農業大學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5-28福州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藝術學院開展“先鋒工程”動員
- 05-26南昌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電氣工程系舉辦“一戰到底”知識競賽
- 05-26西安理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保定科技職業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
-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