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人大代表陳利娟:從大學走進村子,要學的東西太多
“80后”人大代表陳利娟:
從大學走進村子,要學的東西太多
■ 她是一名大學生村官,今年23歲■她是重慶年齡最小的人大代表■她是重慶工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
陳利娟與村民在一起
豐都縣大學生村官QQ群,幾乎每天都會閃動:分散在各個鎮村的大學生村官們,在這里交流工作生活,閑暇之余還互相調侃八卦……
陳利娟是其中之一,她是豐都縣許明寺鎮培觀村的村委會主任助理,也是新當選的市四屆人大代表。但同時,她也是市四屆人大代表中年齡最小的,是名“80后”。
回 鄉
許明寺鎮是豐都縣最北邊的鄉鎮之一。從縣城驅車前往,沿途要繞許多盤山路,車程至少一個半小時。
陳利娟工作的培觀村,離鎮上還有6公里。
當市里報社的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坐在村委會辦公室忙著寫村院壩修建申報材料。她留著一頭烏黑長發,白皙的臉上戴著一副黑框眼鏡,透著一股濃濃的學生味兒。
“利娟來后,村上的材料基本都是她在弄。她學東西快,人也勤快。”村委會主任孫春芳看著比自己孩子還小的陳利娟,贊不絕口。在她眼中,陳利娟還是個“娃娃”。
去年夏天,從重慶工商大學畢業后,老家在豐都十直鎮的陳利娟報考了豐都縣村官,被分到了培觀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
“從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最開始還是很興奮。”但沒多久,陳利娟的興奮感便被打回原地,“支書和主任帶我走訪農家,上門給農戶調解糾紛,要從頭開始學的東西太多了。”
去年7月5日到培觀村至今,陳利娟已當了半年多的村官。通過走訪,她看到了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生活過得艱苦,她就去讀惠民政策相關書籍和文件,希望通過一些政策幫到這些老人。
這半年多,陳利娟還掌握了哪個季節該種哪樣作物和蔬菜,掌握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惠民政策,把村上的農村書屋打理得井井有條……
選 舉
“我們培觀村有三寶,肉牛、油米和高山西瓜。”為了推銷培觀的農業產品,去年豐都舉行肉牛峰會、村官QQ群招募會務志愿者時,陳利娟報了名。她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了解豐都縣發展的產業,另一個就是去推銷培觀村的三寶。
由于踏實又很吃得苦,陳利娟的工作得到村里和鎮上領導、同事們的肯定。陳利娟自己也沒想到,今年選舉全市人大代表時,村委會把她推薦到鎮上,鎮上再推薦到縣上,層層推薦后,最后通過選民投票,她成了新一屆的全市人大代表。
陳利娟坦言,知道自己當選市人大代表后,她心里沒啥底,甚至有點兒蒙。
“既然當選了,肯定要努力做一個稱職的人大代表。”說這話時,陳利娟臉上透露著堅定和執著。
報社記者到來后,告訴她是年齡最小的市人大代表時,她有點驚訝。
補 課
陳利娟說,當她得知自己當選之后,開始“惡補”履職知識。
在她隨身攜帶的一個袋子里,裝著“重慶市人大代表履職手冊”、“中共十八大報告全文摘要”等手冊和材料,每天一有空,她便會拿出來學習,“我現在已經了解到了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是什么了。”
“職責是什么?”記者問道。
“我的理解是,作為來自農村的基層的人大代表,我要收集村民們的訴求,然后把他們的訴求帶到會上。”陳利娟總結,自己就是要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市人代會上。
除了惡補相關知識外,陳利娟還經常給“老”人大代表們打電話取經,“問一問開會的程序,要注意的一些會議細節等,當代表第一年,我想我更多的是學習。”
除了這些,陳利娟想到會上有代表發言環節,她也會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瀏覽網頁,看網友們對“十八大”報告的評論,了解其它城市兩會的新聞,還有重慶前幾屆兩會的媒體報道,關注熱點話題,增長關于兩會的相關知識。
調 研
1月,陳利娟和豐都縣人大代表群體在當地先后進行了多次現場調研。她去了養殖場、現代農業基地、學校、醫院、高速公路路口等地實地走訪,收集豐都縣農業、工業、教育、文體、衛生、交通、醫療等多個方面的群眾建議,為提交議案做準備。
“通過實地調研,我得知現在農村青壯勞力大多都外出打工,家里剩的都是婦女、老人和孩子,我希望政府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吸引民工回到農村創業。”陳利娟說了自己建議的初步想法。
陳利娟說,她還有一個建議,希望政府部門能對高海拔地區交通道路修建加大扶持力度。她說,培觀村海拔650—880米,以前村里不通公路時,村民們種的西瓜和農產品都運不出去,現在有了路,大家出行方便了,農產品也出得去了。“重慶市高海拔地區貧困村還很多,如果路通了,村民們致富也有了盼頭。”
(原載《重慶晨報》,本網轉發時有刪改)
更多有關"豐都縣,人大代表,村官,她是,村委會"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重慶工商大學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