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地稅局局長戎惠良:“稅感”時代到來
本網訊 12月24日下午,經濟學博士、惠州市地稅局局長戎惠良在惠州學院圖書館報告廳進行主題為“稅收熱點問題研究”的講座。經濟管理系師生代表聆聽了講座。
稅收痛苦指數存在重大缺陷
戎惠良首先對稅收痛苦指數進行了介紹。“為什么叫痛苦指數呢?因為稅率越高,表示國家從居民荷包里征集的程度越深。早就有西方學家說過,人生有兩件事是痛苦的,一件是挖肉,一件就是從荷包里往外掏錢。”他說,指數越高,意味著痛苦程度越高。
我國自2000年納入《福布斯》稅收痛苦指數評選體系,多年來的排名居全球前列。2000年我國在52個國家中排名全球第三稅負痛苦地,2008年、2009年排名全球第二。但作為一名學者,戎惠良認為,稅收痛苦指數不能準確弟衡量實際稅負,存在重大缺陷。提及原因,他表明,稅收痛苦指數沒有區分“平均稅負”與“邊際稅負”,沒有區分“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沒有考慮稅種結構及其權重,沒有顧忌稅收優惠和征管因素。
“稅感”時代到來
戎惠良用一組數據表明,“我們國家的稅收水平絕對不是居世界前列,不但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為什么稅收水平實際不高,但百姓感覺高呢?戎惠良說,“因為‘稅感’時代已經到來了”。
談稅色變,一提到稅,公眾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還有網友調侃說現在只有稅務機關才是真正關心百姓收入了……這些無不體現“稅感”時代的到來。戎惠良表示,“哥爾柏說,稅收就是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但現在,鵝不僅叫,還狂叫。”由此也導致了抗稅事件的發生。
戎惠良認為,百姓的痛點不在于稅率、稅負,而在于感受。百姓缺乏知情權、監督權,民生支出欠賬多是癥結所在。“百姓痛就讓他痛?不行!我們是人民政府。路在何方?”戎惠良提出六點措施:一是加大稅法宣傳力度;二是增強財政支出用途的透明度;三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四是增加公共產品(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讓百姓感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五是降低間接稅比重,減緩稅負向弱勢群體轉嫁;六是強化稅收征管,別讓“老實人”吃虧。
讓地方稅成為地方政府主要來源
戎惠良接著談到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下關于地方稅體系的建設。他先介紹了自1994年來實施的“分稅制”體制的實質、初衷、內容、配套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后重點表明“分稅制”體制帶來的后遺癥——偏離“分稅制”,回歸“分錢制”,如地方財政“捉襟見肘”,被迫舉債、“中央請客,地方買單”、地方稅零星分散,不成體系等。
那么,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要怎么改呢?戎惠良表示,在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立法、改革稅制、穩定稅法的原則下,與地方政府職能對接,讓地方稅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同時開辟新稅源,如社會保障稅,環境保護稅。
會前,趙日興副書記還代表學院為戎惠良頒發了惠州學院客座教授聘書。
(鐘飛霞 文)
更多有關"稅負,稅收,痛苦,地方稅,指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