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等海內外媒體高度關注南京藝術學院楊健副教授在英訪學活動
正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學的南京藝術學院楊健副教授近期的學術和藝術活動又取得了新的進展,不僅自身的主要研究課題《音樂形態之大數據:表演研究的在線平臺》(The Big Data of Shaping Music: An Online Platform for Musical Performance Studies)成功入選了競爭極為激烈的第三屆表演研究網絡國際學術會議,還積極策劃和參與了多項重要文化交流活動,引起了《中國文化報》、《華聞周刊》、《英中時報》、BBC、Cambridge News以及劍橋大學官方網站等海內外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劍橋乃至英國和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的熱潮。
一.發掘沉睡210年的罕見中國古樂譜
作為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五百多年歷史上極少數來自中國大陸的海外訪問學者(很可能是第二位,根據著名漢學家麥大維教授回憶,前一位是1994年北京大學王小甫教授),楊健副教授應邀參觀了始建于16世紀、被評為世界十大最美大學圖書館的學院老圖書館(參見圖1)。根據漢學家Joseph McDermott(周紹明)博士的建議,楊健特地留意翻閱了一盒來自中國的古籍,結果意外發現了一本印制于乾隆庚寅(1770)年間的中國古代樂譜。他隨后立即對此樂譜展開了考證,發掘出一位名叫James Inman的學者陰差陽錯地遠渡重洋,并歷盡劫難于1804年從中國廣東帶回這本樂譜的離奇故事。他還聯合國內的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初步鑒定,基本確定了該樂譜很可能為珍稀孤本的獨特價值。該消息以專欄形式首發于英國很有影響力的簡體中文報紙《華聞周刊》(圖2),并經過學院官方整理后發布于BBC(圖3)、Cambridge News(圖4)和劍橋大學官方網站(圖5)等主流媒體。此外,本年度的圣約翰學院校友刊物《The Eagles》將全文登載楊健副教授關于此事的英文署名文章,China Daily(《中國日報》)駐歐洲記者還將專門趕赴劍橋采訪并跟進后繼詳細報道等。

圖1 始建于16世紀的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老圖書館(世界十大最美高校圖書館之一)

圖2 《華聞周刊》(<http://issuu.com/7701/docs/165__________972b23c400283b/21?e=2635005/6549836> )

圖3 BBC(<http://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26434164>)

圖4 Cambridge News(<http://www.cambridge-news.co.uk/News/SLIDESHOW-How-an-odd-little-book-in-a-Cambridge-library-became-a-priceless-and-unique-window-into-Chinas-cultural-history-20140305060046.htm>)

圖5 劍橋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cam.ac.uk/research/news/odd-little-book-revealed-to-be-chinese-musical-gem>)

CCTV-news新聞報道截圖(http://english.cntv.cn/program/cultureexpress/20140305/104330.shtml)
二.策劃并參演中西音樂文化的劍橋對話
本學期又恰逢中國元宵節與西方情人節在周末奇妙相遇,在官方的熱情邀約下,楊健副教授全程策劃了一場以“中西音樂文化跨時空對話”為主題的專場音樂會,并親自擔任小提琴獨奏。音樂會由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院士、資深文藝理論家博伊德(Patrick Boyde)教授主持,來自南京、香港和臺灣兩岸三地的同行聯袂獻演,吸引了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以院士教授為主的高端聽眾群體的熱情參與。當晚以12世紀中國南宋時期姜夔作詞作曲的《杏花天影》開場,與結束曲——源自16世紀的英國民歌《綠袖子》遙相呼應。前者作為極少數完整保留到現在的中國古代詞調歌曲,大致表現了作者在1187年正月乘舟赴南京途中思念舊日情人的憂郁感受,而后者相傳為英王亨利八世寫給其單相思戀人的情歌。作為小提琴家,楊健副教授演奏了前古典時期德國作曲家格魯克的歌劇選段“旋律”(源自古希臘神話《奧菲歐與尤麗狄西》)、中國當代作曲家陳鋼與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源自中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英國作曲家埃爾加的《愛的致意》以及中國當代作曲家茅沅取材自河北民歌《賣餃子》等民間素材的《新春樂》等樂曲;并伴奏了中國早期學院派作曲家黃自寫于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后的《玫瑰三愿》,該樂曲不僅是憐香惜玉的聲聲呼喚和對青春歲月的憧憬懷念,更是在目睹日寇炮火下漸漸凋零的玫瑰花而發出的由衷感嘆。牛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藝術史學術權威羅森女爵士(Dame Jessica Rawson)、劍橋大學前藝術史系主任霍華德教授(Deborah Howard)、漢學教授麥大維(David McMullen)等到場專家對音樂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歐洲影響力最大的華文周報《英中時報》(圖6)和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文化報》(圖7)等平面媒體對音樂會進行了報道,香港鳳凰網(<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2/20/33981863_0.shtml>)、國家數字文化網(<http://www.ndcnc.gov.cn/zixun/yaowen/201402/t20140220_871564_1.htm>)等網絡媒體紛紛轉載。

圖6 《英中時報》(<http://issuu.com/omegauk/docs/uk_chinese_times_516/7?e=10570168/6823153>)

圖7 《中國文化報》(<http://epaper.ccdy.cn/html/2014-02/20/content_118514.htm>)
三.應邀與著名音樂家聯袂演出并舉辦講學等活動
2月24日,楊健副教授再次應邀與著名小提琴家、古樂演奏權威Maggie Faultless等音樂家聯袂在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圣約翰學院Chapel(圖8)中演奏了英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普塞爾(Henry Purcell)的作品,獲得了很好的反響。2月25日,楊健副教授又應邀以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劍橋大學音樂系、圣約翰學院訪問學者的特殊身份接受媒體采訪,對劍橋大學的音樂表演狀況進行了客觀點評,采訪實況將收錄于劍橋大學音樂系的相關宣傳片中。3月底,楊健副教授還將應邀赴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在該校享有盛譽的數字音樂中心(C4DM,Centre for Digital Music)開設《表演研究——走向音樂學和實證方法的無縫整合》(Musical Performance Studies: Towards a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Musicolog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等專題討論課。楊健副教授在世界頂級學府內頻繁開展雙向交流活動,引發主流媒體高度關注,不僅在國際上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同時也增強了高端人群對于中國學者、藝術家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圖8 《人民音樂》彩圖推薦楊健副教授的長篇樂評,2月24日楊健應邀在圖中的圣約翰學院Chapel演奏英國作曲家普塞爾的作品

圖9 楊健副教授受鄒建平院長之托向合作導師John Rink教授贈送紀念品
新浪官方微博:南京藝術學院

更多有關"劍橋大學,圣約翰,副教授,中國,學院"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