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 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校訓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始建于1924年。后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幾個時期的變遷,于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校名為鄧小平同志題寫。2002年10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學校現轄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設有17個院,1個基礎教學中心,1個社會科學部,68個本科專業。現有12個博士后流動站,1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9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3個類別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還具有招收高校教師(15個專業領域)、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資格。學校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含1個培育學科)、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1個山東省重點學科、2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1個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設在學校。還擁有 2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4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 111創新引智基地,1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985工程” 海洋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4個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山東省“十二五”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學校擁有供教學實踐和科學考察使用的3500噸級“東方紅2”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2650噸“海大號”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280噸的“天使1”科考交通補給船,5000噸級的“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正在建造過程中,基本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遠海并輻射到極地的海上綜合流動實驗室,初步形成了國內一流的系統化的現場觀測能力。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一期啟動區綜合樓及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已經完工,即將投入使用;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點項目和青島 “藍色硅谷”的核心區,二期、三期建設工程已經啟動,將為國家和地方的海洋事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科技支撐。
學校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為自己的特殊使命。學校遵循 “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實行 “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和“學業識別與畢業專業識別確認制”為核心的本科教學運行管理體系。目前,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區2個。現有在冊各類學生3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8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4200余人、本科生15500余人、留學生900余人、繼續教育生近13000人。到目前為止,學校畢業生中已有12位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次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一半以上是學校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是校友蔣家倫;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校友趙進平。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相對合理、學科領域覆蓋較全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8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560余人,博士生導師360余人。其中58%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重點學科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到85%,教師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學習和研究經歷的占教師總數的70%,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在校治學執教: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計劃”特聘教授5人,“長江學者”16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青年千人計劃”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18人,“筑峰人才工程”、“綠卡人才工程”、“繁榮人才工程”崗位教授1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 個,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9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9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96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擔任顧問、教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受聘中國海大顧問教授,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受聘中國海大顧問、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著名畫家范曾擔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受聘為名譽教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10位知名作家受聘為 “駐校作家”,還有50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的“客座教授團”以及來自十幾個國家的4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海外教授團”。
學校科技成果豐碩,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十一五”以來,主持國家級各類項目900余項。管華詩院士領銜完成的項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備技術(糖庫構建)與應用開發”,獲200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十一五”以來,學校另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6項、人文社會學科省部級以上獎勵33項。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錄系統收錄論文1萬余篇,截至目前,學校在地球科學、植物與動物學、工程技術、化學、材料科學、農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學與生態學等8大學科(領域)躋身美國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前1%。“十一五”以來,申請發明專利1017項,授權發明專利552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13項。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將學校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顯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到本世紀中葉或更長一段時間,立足海洋強國建設,大力推進改革創新,通過強化建設和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全面跨越,力爭使學校躋身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更新時間:2013 年12月)
![]() |
中國海洋大學 |
等級:一本 教育部直屬 位于山東青島 關注人數:次 |
類型:綜合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門:教育部 國家重點學科:12個 院士:8位 博士點:93個 碩士點:226個 |
- 09-16[高校新聞]校領導到機電研究設計院調研指導工作
- 08-31[高校新聞]重慶工商大學領導當選為重慶市財政學
- 08-30[高校新聞]校團委舉辦未來干部學校2012年第三期
- 08-25[高校新聞]凌源市教師進修學校一行62人到渤海大
- 08-23[高校新聞]石奇光副書記慰問上海電力學院駐滇掛
- 08-20[高校新聞]“把社會實踐的答卷寫在矮寨鄉親的心
- 08-19[高校新聞]河南城建學院李德平書記訪問許昌學院
- 08-17[高校新聞]恩施州2012年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 [招生信息]2013年中國海洋大學錄取分數線(官方數據)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中國海洋大學"的新聞

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校訓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nbs...
中國海洋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5日
中國海洋大學專業設置
中國海洋大學的重點專業
海洋化學
海洋地質
環境科學
氣象學
海洋物理學
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海洋生物學
漁業資源
應用數學
環境工程
企業管理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中國海洋大學的錄取規則
四、錄取規則
1.學校按照公平競爭、公正選拔,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選拔優秀新生,實行“招生學校負責、省級招辦監督”的錄取體制,采用計算機遠程網上錄取方式開展錄取工作。
2.學校認可各省級招生管理部門在教育部規定的項目范圍內出臺的有關增加分數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的政策和規定,但其分值最高不得超過20分。
3.學校優先錄取第一志愿考生,如第一志愿生源不足,可以錄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和征求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和征求志愿考生須服從專業調劑。對生源特別好的省份,學校將利用預留計劃增加指標,按照當地省級招生管理部門的規定進行錄取。
4.對進檔考生專業的安排辦法:優先安排第一志愿報考我校考生的專業志愿,非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只能安排到錄取未滿額的專業。在同一學校志愿內,按“專業志愿清”方式進行專業投檔,各專業志愿間不設分數級差,即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體健康狀況符合要求的考生按“專業志愿優先”的原則安排專業,同一專業志愿內按分數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安排專業。考生所有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時,如服從專業調劑,則根據考生成績從高分到低分調劑到未能錄取滿額的專業,如不服從專業調劑,作退檔處理。
5.對于實行選考科目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省級招生管理部門有明確規定外,原則上以考生必考科目與我校選考科目的成績之和為依據,選考科目相同的考生按從高分到低分的原則擇優錄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選考科目成績高的考生。當符合我校選考科目要求的生源不足時,可以錄取符合我校規定的兼招科目的考生,但不錄取我校規定的選考或兼招科目之外的其它科目考生。
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選修科目等級要求為AB,必測科目成績要求為“4B1合格”,同一專業志愿內考生專業排序規則為“先分數后等級”。
6.當考生德、體考核成績及高考總成績大體相同時,同一專業志愿內各專業優先錄取相關科目和外語成績高的考生,外語類專業優先錄取口試成績高的考生。
7.學校自主選拔錄取、保送生、音樂表演專業、藝術特長生、國防生、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訓練專業、少數民族預科、內地西藏班、內地新疆班以及部分外語專業提前單獨招生等招生工作,按教育部和我校的有關規定執行。
8.學校根據經省級招生管理部門核準備案、加蓋錄取專用章的錄取新生名單填寫錄取通知書,直接寄送被錄取考生。
9.錄取結果將通過省級招生管理部門規定的渠道和我校校園網及時公布,請考生注意查詢。
中國海洋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相對合理、學科領域覆蓋較全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8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560余人,博士生導師360余人。其中58%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重點學科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到85%,教師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學習和研究經歷的占教師總數的70%,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在校治學執教: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計劃”特聘教授5人,“長江學者”16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青年千人計劃”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18人,“筑峰人才工程”、“綠卡人才工程”、“繁榮人才工程”崗位教授1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 個,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9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9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96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擔任顧問、教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受聘中國海大顧問教授,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受聘中國海大顧問、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著名畫家范曾擔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受聘為名譽教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10位知名作家受聘為 “駐校作家”,還有50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組成的“客座教授團”以及來自十幾個國家的4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海外教授團”
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我校畢業生面向全國就業,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海大畢業生是具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很受用人單位歡迎,一直成為社會需求的“熱門”,就業率始終處于全國高校的前列。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澤之后,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
● 共和國元帥—羅榮桓;
●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
●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
● 中國海洋藥物工程的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
● 水產養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
● 水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
● 海洋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
● 水產養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
● 海洋魚類養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
●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
● 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董兆乾;
● 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蔣家倫;
● 中國第一個南、北極都登上的科學家—趙進平;
● 我國第一次赴南極考察的75位科學家中有52%是我校畢業生;
● 在全國19名海洋領域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海大校友13人,占68.4%;
● 13名水產領域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海大校友6人,占46.2%;
● 在“神舟6號”發射現場,有42位海大學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而日夜忙碌;
神秘的南北極,浩瀚的海洋,國內國外,各行各業,到處都有海大人奮斗的足跡……
目前,學校已與國家海洋局、中石油、中海油、海爾、海信、華為、朗訊等500多家用人單位建立了密切的畢業生供需合作關系,除部分畢業生考研或出國深造外,大多數畢業生能夠到國家重點單位、政府機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大型企業集團、高新技術行業就業。另據調查,80%以上的畢業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開放城市就業。
中國海洋大學的收費標準
1.依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學分制實施實際情況,學校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實行按學分計收學費。學費由專業注冊學費和課程學分學費構成,專業注冊學費根據省物價部門規定的年收費標準確定,課程學分學費按學生實際修讀課程的學分數收取,每學分學費標準為70元。學生在基本修業年限內正常完成專業培養方案所交納的專業注冊學費和課程學分學費總額不高于省物價部門規定的學費總額。
收費標準如有變化,學校將按照山東省物價局新批準的標準執行
中國海洋大學在校生情況
。現有在冊各類學生3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8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4200余人、本科生15500余人、留學生900余人、繼續教育生近1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