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院邀請非遺苗族民間藝人進課堂傳授銀飾花絲工藝
4月下旬,設計學院邀請了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貴州銀匠協會秘書長、苗族首飾藝人李正云,來現代手工藝—首飾與金屬工藝專業講學傳藝,向教師和學生們傳授傳統首飾花絲工藝,引起了師生們的極大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李正云是苗族人,從小學習祖輩傳下來的銀飾制作工藝,經過多年練習,不斷鉆研不斷發展,多件作品連續獲獎,使他走出大山,成為新一代手工藝人的代表性人物,是國家非遺項目正式命名的傳承人。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絲鑲嵌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明代初年開始就在貴族苗族聚居地區出現,并流傳延續至今。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累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材料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盤繞等技法,制成鳥紋、花紋及多種抽象圖形;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打成器皿,然后鏨出圖案,或用鎪弓鎪出圖案,并鑲嵌寶石而成。苗族花絲工藝極為精巧纖細,由99.9%的純銀抽成細如發絲的絲線,制作出的圖案結構復雜,線條迂回纏繞,多從苗族民間刺繡、蠟染、銅鼓等紋樣變化而來。類型包括耳墜、項鏈、手鐲、手鏈、紐扣等多種。
此次為期一周的花絲工藝課程,使首飾設計與金屬工藝專業的老師和同學們受益匪淺,學到了平時在課堂里無法掌握的優秀民間工藝技法。李正云首先講授了花絲工藝的源頭,以他帶來的實物原件為例,敘述了在特定的地域文脈中,苗族紋飾神秘符號的象征意義,介紹了花絲等工藝在家族中從傳男不傳女,到列為國家非遺項目確定傳承人,以及現代所形成的以村落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的產業化形態等。面對銀光閃爍的精美工藝品,師生們將李正云作為示范的首飾搶購一空,作為標本珍藏。隨后李正云在實驗室向師生們展示了他的拿手絕活,將數種工藝技法逐一向師生進行示范,手把手的教授工藝技巧;ńz工藝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需要很好的耐心,其復雜程度往往令初學者望而生畏。然而經過老師的詳細講解和具體指導,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幾種基本的制作過程和方法。在大師的啟發下,同學們發現,花絲圖案是以鼓銅紋樣為基本單位,然后進行多種結構變化的組合,并以不同的層級制作出或簡潔或復雜的鳥紋、花紋等,同時或單個部件或復雜的組合都可以作為完整的首飾呈現。同學們還基本掌握了以單股掐絲、以雙股紐結及捻平等可以形成粗細變化的技藝,基本掌握了焊接工藝等。在大師的輔導下,制作出了胸針、掛件、戒指等一批作品。
面對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許多同學仍覺得不可思議,驚嘆自己竟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掌握這般復雜的高難度的技巧。李正云稱贊他們有很強的學習主動性,進步非常快,動手能力很強。學生對這種特殊的授課形式也非常贊同,他們說“平時在課堂里聞所未聞的東西,現在竟然可以用這種方式接觸與掌握,十分新奇與神奇。”有國外留學經歷的首飾專業王克震老師說“這種民間工藝種類是中國獨有的,我們掌握它,并把它與現代設計理念與方法結合起來,一定可以出現真正的現代手工藝作品,它將獨樹一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并弘揚光大”。
請中外名家名師來學校開設工作坊,是設計學院長期以來進行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飾設計與金屬工藝專業本學期以來,先后聘請了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德·庫科教授進行概念首飾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華裔金屬工藝家余志峰進行現代金屬工藝教學,都使學生們學到了具有前沿性設計方法與材料工藝技法。這次請民間工藝大師走進課堂,即是傳承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使師生們零距離的接觸了中國優秀的民間與傳統文化,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措施,它生動直觀的充實了教學內容,豐富了設計資源,帶來了作品的鮮活氣息與文化價值。這一系列活動的展開,在使南藝的首飾與金屬專業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競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設計學院 倪娜)
更多有關"花絲,苗族,工藝,首飾,同學們"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