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尋根延安: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師生赴延安考察
編者按:2012年5月,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研究員帶領研究生團隊,沿著江豐、古元等先輩們調查中國民間剪紙、考察民間美術的足跡,自北京出發,途徑孕育剪紙文化的三邊地區(定邊、安邊和靖邊)、陜北剪紙文化腹地安塞,到達延安,于《講話》發表舊址紀念地為考察畫上圓滿句號。一路上,師生們認真考察記錄,守望民族傳統文化,體現了高校研究力量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今年的“紅五月”有些特殊,70年前的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10年前的5月,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
中央美術學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源自延安“魯藝”。上世紀四十年代,江豐、艾青在陜北搜集剪紙,編輯《西北剪紙集》;八十年代初期,靳之林在延安工作期間,組織延安地區十二個縣的民俗藝術普查,辦剪紙學習班,發現民間“剪花娘子”;八十年代中期,楊先讓組織當時的民間美術系開展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行程萬里,完成了黃河十四走;新世紀初,喬曉光帶領學生們以志愿者的方式完成了中國民間剪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繼而又得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與研究》資助,帶領研究生們以志愿者的方式投入到項目的田野考察當中。七十年,三代人,在《講話》精神指導下,為文化傳承創新不懈耕耘。
在今年五月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師生前往延安,沿著當年江豐、古元等先輩們調查剪紙的足跡,又一次走到“大魯藝”中去尋找這條源自人民的文脈。
從定邊開始
1943年2月14日,艾青、古元與劉建章一行去三邊地區(定邊、安邊、靖邊)考察陜北民間窗花,我們踏著先輩們走過的黃土地,開始了尋根之旅,于5月10日抵達定邊。此時恰逢陜西省在定邊舉辦“中國剪紙(陜西)傳承人研修班”,喬曉光研究員應邀為研修班的學員舉辦講座。講座中喬曉光介紹了中國剪紙在國際視野中的保護現狀和經驗,并為學員展示中心在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田野調查中的最新成果。隨后喬老師一一點評學員的剪紙作品,提醒學員們要注重向傳統學習,把不同地域的剪紙傳統傳承下去。
喬老師提出“科學性保護,創造性傳承”的理念。他建議在定邊這樣一個民間藝術豐富的地方,建立“活態博物館”。博物館平時就是一座普通的村莊,到年節的時候,通過網絡和媒體邀請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對陜北文化、農耕文明感興趣的學者和人們來村子過年,傳統的剪紙以窯洞為展臺,以窗格子為展板展出,同時帶動起相關民俗活動,從而真正做到將展品展在文化的發生地。更重要的是,這種活態傳承的模式可以激活鄉村和農民,農民自身就是傳承者,保護者。
走安邊
在安邊,師生一行見到了安邊文化站館長李生程,他十幾年來自籌經費,先后兩次考察長城,全面記錄了萬里長城全程中的重要資料。但是,鄉一級的文化站經費不足、人才匱乏,沒有能力開展真正的農村文化傳承工作,李生程的保護行動終究是個人行為。長城下的農民稱長城為“邊墻”,喬曉光建議李生程關注“邊墻”下的村莊、關注“邊墻”下的農民,用鏡頭記錄這些村莊和人民,他們才是“邊墻”的魂。
靖邊行
繼續沿著先輩的足跡追尋,師生于5月12日到達靖邊。在靖邊縣文化館館長閆志雄的帶領下,大家前往關家廟村考察,該村婦女們自發成立了一個“剪紙合作社”。這是個新生事物,是一種新的模式,在村民許長芬的組織下,農民自發的行動起來鉸剪紙、賣剪紙,從創辦合作社到個人剪紙創作,關家廟村的婦女們已經走在了文化的前沿,自覺性的尋找民間藝術的出口。
告別關家廟村,師生趕往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東坑鄉,參觀該鄉的文化站。靖邊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文化站房屋修建的很好。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剪紙書畫展,據鄉文化的負責人說,剪紙是鄉上活躍的老年婦女的作品,鄉文化活動中心幾乎成為老年活動中心,缺少年輕人的傳承值得引起關注。
再回安塞
安塞是陜北剪紙的腹地,安塞一直延續著自1979年開始的“剪紙學習、培訓、創作班”傳統,至今已經舉辦了26屆,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傳承、生產、展覽乃至銷售方式,可以稱之為“安塞模式”。在文化館館長陪同下,師生參觀了縣城里的部分剪紙作坊。那些鄉村里優秀的剪花婦女都云集在縣城,她們創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陳列室、剪紙作坊、合作社和傳習班,她們的剪紙銷售得很好,主要用于當地政府、企業文化活動中的禮品和室內裝飾。今天安塞的許多鄉村中,貼窗花的習俗漸趨式微,如何讓傳統回歸鄉村?喬老師再次提到了“活態保護”的概念,他建議安塞文化館尋找有民間藝術基礎的村子建立“活態博物館”,把一些培訓活動從縣城搬到鄉村的窯洞里去舉辦,促進鄉村與活的文化傳統結合,安塞文化館館長對這個建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希望能在在今年春節將“活態博物館”搞起來。
訪延安大學
從安塞回到延安后,應延安大學的邀請,喬曉光研究員與延安大學教師座談。延安大學和“魯藝”有著密切的關系,參加座談的有延安大學副校長胡俊生、科研處副處長郭延飛、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張小兵、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孫宏亮等人。座談會上,喬曉光認為,延安大學有源自“魯藝”的珍貴傳統,應建設體系化的、具有競爭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抓緊保護傳承,真正發揮大學的作用。
尋根碾莊
最后一站,師生抵達了碾莊。碾莊是延安城外十幾公里的一個小村莊,于我們而言,這是個精神圣地。古元的作品“大魯藝”是從碾莊開始的,靳之林受到古元深刻的影響,奔赴延安,歷史交匯在碾莊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講話》精神成就了碾莊在古元藝術道路上的標志性地位。
在碾莊我們見到了古元工作時候的村干部及房東的后代,他們也都70多歲了。他們中有些人見過古元,知道許多古元的故事。當年古元先生工作生活過的八口窯洞靜靜的矗立在那里,如同紀念碑,講述著少有人懂的故事。一路走來,我們在三代老師的引領下,看到了延安“魯藝”活的精神、活的文脈。
未來
回到北京,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師生們馬上著手梳理這次考察的資料,梳理的過程也是對我們的訓練。六月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師生又要啟程,奔赴西南、西北,開始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調查的田野考察工作。遵循著《講話》精神,沿著延安“魯藝”的精神傳統,高校所肩負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何梁/文圖
宣傳部徐新立/編
2012年6月19日

在定邊縣中國剪紙(陜西)傳承人研修班指導學員

在靖邊縣剪紙傳習班上和民間剪紙傳人交流

在碾莊對那些有延安魯藝時期記憶的老人進行采訪

安邊郭梁村師生行走在沙塵中
更多有關"剪紙,延安,安塞,定邊,靖邊"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