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隊手記#西歸東去畫陜北
下鄉小分隊:造型基礎部二班
帶隊老師:高天雄
下鄉地點:陜西省延川縣土崗鄉小程村
這次我們基礎部二班春季寫生地點的是陜北延安市延川縣土崗鄉的小程村。這個地方是去年我在組織“認識中央美術學院”系列講座時,邀請靳之林先生為同學們作報告時第一次聽到。后來,我又讀了《靳之林的延安》藝術,為靳之林先生建設“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所做的不懈努力所感動。
4月12日下午,當我們啟程登上開往延安的T41次列車時,才得知靳之林先生已經抵達延安。靳先生要在半夜延安迎接我們,趕緊在電話里謝絕他的好意。半夜一點多下火車,火車站前的“車站賓館”短暫休息,第二天一早,靳之林先生已經和當地的油畫家馬建飛老師在汽車站等著我們。驅車去“四寶堂”——延安最大的一家書畫材料商店補充畫材,并到庫房取到了預先訂制的畫框后,我們首先來到了第一站,橋兒溝教堂魯藝舊址。
記得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去佳縣乘長途汽車出東關,在車窗里向外一瞥,這不是在版畫里常見的延安魯藝的那個禮堂嗎?當時禮堂正門大開,里面正在忙碌,似乎是在加工木材,整個環境像是一個工廠,現在已整飭一新。禮堂內已按六屆三中全會在這里開會時的會場布置復原,側面有專門的校史陳列,后面則是一排排當時的音樂、戲劇、美術各系的教室復原,在講解員的介紹和靳之林先生的補充和指點下,同學們為當時在貧瘠的黃土高原的山溝里竟有這么多“洋玩意兒”而驚訝。并為當時全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艱苦環境下開展藝術教育和學習,吸收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為邊區民眾和抗日戰爭服務的創造性和生動形象、場景所感動。魯藝是中央美術學院前身的一部分啊!春光明媚,梨花怒放,簇擁著靳之林先生,我們這些后來人像是回到了家鄉,感到無限的親切、自豪。
接著我們沿著延延公路向延川進發,與專程等候的延安群眾藝術館馮山云老師匯合后,拐進一條小路,蜿蜒爬上白家塬,俯瞰四周,群山起伏,蒼翠層疊。靳先生向下一指,帶我們走進剪紙藝術家高鳳蓮老大娘的家,她熱情招待我們一車師生吃了陜北特色的饸烙面,并帶領我們細細參觀了她家一排窯洞里的剪紙博物館。生龍活虎、充滿著生命力與想象力的剪紙藝術,使我們改變了剪紙只是夾在書里欣賞的小窗花的印象。其構思的活潑、構圖的繁復和宏大及對時代生活和情感的表達能力,驗證了靳之林先生出發前向我們介紹的:它是中國本源文化的載體,正像它所反復表達的一個內容一樣,在人民中間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飯后的間隙,靳之林先生和高大娘并肩拉話,一起討論即將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為她舉辦的剪紙藝術個展準備的細節,那種親密和信賴,使我深深為靳之林先生這樣一位代表著中央美術學院光榮傳統的優秀黨員藝術家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所感動。
離開高大娘家,重下山來,又回到延延公路上,穿過延川縣城經過近百里的山路行車,蜿蜒攀爬,彎道連連,滿載新生和行李的客車,乃至剎車片過熱而停在路邊等待冷卻,半瓶礦泉水潑上去,即刻化為一股白煙。終于在夕陽中來到一片高的開闊處。啊,黃河!在靳先生招呼下,我們一起涌向路邊,遠處蒼莽的群山已是山西,俯看黃河從東北方向而來,在這里繞了一個近320度的大彎,又折向南流去,暮色沉靜、余暉燦爛、氣勢磅礴,靳先生為之激動,同學們則為之歡呼,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乾坤灣和小程村。
我們在村里的程村長家下榻,他去年新蓋了一排五孔石窯洞,并加蓋了二層作為農家樂,院里是寬敞的水泥地面,有專門的一排餐廳和廚房,很便于生活和在院內開展教學等集體活動。同時村長本人是小程藝術村的民歌手,對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也不陌生,西安中央美術學院的王勝利、賀丹,中央中央美術學院的孫景波、鐘建秋這些熟悉的名字常掛在他嘴邊,有接待美術院校實習的經驗,對寫生教學非常了解和支持。
第二天一早早餐后,靳之林先生帶領我們參觀了小程藝術村活動室,這是在美國福特基金會支持下專門修建的一個五孔窯洞的小院,展示介紹本村的28位民間藝術家和民間藝術村簡史以及開展國際民間文化交流的盛況,其中一面窯壁上還有珍貴的非洲布吉納達索民間女藝術家繪制的一墻壁畫,靳之林先生每次來小程村就住在辦公的窯洞里,并存放著隨時拿起來就能用的顏料、畫具和各種畫布,這里就像他的另一個家。
走出活動室小院幾步就是“古老窯”——村民程江家里的兩孔舊窯,陽光下靳之林先生拿著一根樹枝,為我們指點講解窯洞口上的接口石雕:深目、高鼻、著靴人像,反映著黃河沿岸這一帶的北周時代的胡人居民,窯主人程江也是村里28位民間藝術家之一,“民歌大王”,他熱情地為我們唱了自編的“十唱靳老好”,既使們深深地感受到靳之林先生在當地村民心中為他們謀利益、倡文化的親切形象,也使我們感受到陜北說唱藝術強烈的感情,豪放和抒情的色彩,自發、自然、自由的心態。
接著靳之林先生和村長與書記又安排車接我們到不遠的鄰村碾畔村參觀了民辦、全體村民所有的博物館“黃河原生態民俗博物館”。這是一個完整保留下來的古村落,山坡上圍繞著三個大碾盤,錯落分布著明代由山西遷來的郭、馮、郝三大姓人家百多孔窯洞,沿溝下去是一座下層有券洞供行人通行的古廟,出廟再往下走一直能到達山腳下的黃河邊,保留著黃河邊村落的完整布局。
窯內是在靳之林先生啟發下支部書記帶頭和村民們拿出的家里的各種農具、生活用具、黃河上的木船、羊皮筏、葫蘆筏、婚喪嫁娶的風俗用品,分門別類陳列布置在30孔窯洞中,博物館門口有靳之林先生撰寫的刻石門楣,去年陜北大雨,使一些窯洞垮塌,縣里正在撥款壘墻和做進一步的全面整修,這也是靳之林先生這次來操心的一件事兒。講解員是隨丈夫在縣城打工并兼職在小學教授剪紙課,專門從城里趕過來的博物館保管員剪紙能手賀彩蓮。
轉過天跟著靳之林先生來到黃河邊,觀摩馬建飛老師陪同靳之林先生一起寫生乾坤灣,同時大家也都分別找位置開始第一張寫生。
靳之林先生的畫幅很大,有1m×1.6m。他強調氣勢的體會和總體色調的首先把握與概括的表達,86歲高齡的他始終站在畫幅前,用大筆迅速鋪排色調,塑造和最后用心的整理,只用了三個小時即完成,色彩醇厚、色調和諧、氣勢開張。同學們聚集在靳先生的畫前,請靳先生講解,并紛紛拿來自己的畫請靳先生提意見,真是難得的學習觀摩機會。
白天寫生,晚上剪紙能手賀彩蓮如約來為同學們上剪紙課,她帶給每個同學一把剪刀和一疊紅紙,鼓勵大家憑著自己的藝術感覺自由地大膽發揮,一面為大家做示范,剪著剪著她唱起了陜北民歌,村長聞聲也扎上羊肚子手巾,穿上演出的羊皮坎肩,為同學們唱起高亢的信天游,一首接著一首,在這激昂、濃郁的氛圍中,同學們的手下剪出一幅幅受到老師夸贊的作品。靳之林先生白天為小程藝術村和碾畔村的保護進行調查、協商,和當地鄉政府領導共同研究,接受延安電視臺采訪,晚上還專門就陜北剪紙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為同學們做了一次小講座。
基礎部二班的同學就在這樣的氛圍下開始了寫生。一晃十幾天過去了。不怕高原日曬,不畏陰雨連綿,在靳先生榜樣的激勵下,在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帶著黑紅的面孔,同學間彼此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情,對民間文化的深深感觸和對外光寫生的認識與經驗;帶著捆捆畫滿的畫框,當地群眾“用功”、“畫的好”的夸贊,留下和房東、村民之間的真摯情感和中央美術學院的良好作風形象滿載而歸。
在回延安的路上,我們還到梁家河參觀了習近平同志下鄉插隊時住的知青點窯洞。在延安參觀了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楊家嶺和棗園黨中央駐地。此次寫生路上,基礎部的同學專門帶了設備,一路拍攝了視頻,并請靳之林先生題寫了片名:《西歸東去》,用影像記錄了這次寫生的眾多收獲。
基礎部高天雄/文
宣傳部徐新立/編
2014年5月5日
更多有關"之林,延安,窯洞,陜北,剪紙"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