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常州“兩個率先”服務——常州工學院“卓越計劃”試點受市領導及各級媒體關注
近日,常州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4個專業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去年11月常州工學院已被教育部列為常州地區唯一的全國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市長姚曉東獲悉常州工學院被教育部列為常州地區唯一的全國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后,給予了熱情鼓勵。他說:“常州培育自己的卓越工程師,這個品牌很響!學校的發展目標,最終都體現在學生身上,按照‘既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又具備高技能’來培養,畢業后就能馬上管用,能為常州‘兩個率先’發揮很大作用。“兩個率先”的指標中,有一項“每萬人高技能人才數”,到2015年要達到600人。現在,常工院已經為我們一個指標作了很大貢獻,就是“每萬人大學生數”,常工院的貢獻度很大。下一步,再為我們“每萬人高技能人才數”提供支持,卓越工程師就是高技能人才。希望常工院積極做好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在“兩個率先”中,與常州的大局同拍,與常州的提升同行,能動地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打造成常州的又一張名片!”
據悉,本次全省共有32所高校的103個信息技術類專業被確定為試點專業。省教育廳對列為試點專業的學校有嚴格的審核標準,入選試點主要是基于常州工學院這四個專業屬于省、校特色品牌專業。
常州工學院入選的四個專業,目前招生規模為160人。常州工學院將把這160名學生按專業分為“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四個“卓越班”,列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根據該計劃,學校將實行“3+1”培養模式,搭建面向區域內某個行業或多個行業的培養平臺,與校外1個或多個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在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面向行業培養基本功扎實、專業知識過硬、接受能力快、能獨立開展工作、能很快融入企業氛圍、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卓越工程師儲備人才,目的是拓展學生就業范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該培養計劃的最大特點是,學校加大財力投入,首次引入“云學堂”的先進理念、手段。“云學堂”就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大學生的訓練過程、培訓內容、學習成果、人才輸送、校企互動對接的情況反應在信息系統中,提供實時人才需求的準確信息,方便產業和教育主管部門實時了解計劃執行狀況,實現人才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對接。
與此同時,學校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將突出校企聯合培養、企業深度參與。特地邀請多家企業的老總和專家們參與“卓越計劃”培養方案的制定,為方案“問診把脈”,課時、課程、授課方式由校企雙方共同“敲定”。在四年培養中,將采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四個階段的“螺旋式上升”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在前期8個月的制訂、完善中,已經取得明顯效果。常州南方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培養了常州工學院機電工程學院21名學生,這21名學生組建成立“10機械卓越班”。學生在大二下學期,就前往該公司一線,擔任車工、檢驗員等,完成鉆床、總成裝配、車底車邊、沖槽等實踐性工作,觸摸“機械”概念中最基礎、最實在的東西。該企業還定期派管理人員給學生舉辦講座,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段時間以來,這21名“卓越工程師”收獲滿滿。該班徐海飛同學表示:“經過兩個月的一線鍛煉,我對機械基礎理論課的感性認識加強了;實地了解了多種企業設備,增強了職業責任心,同時了解了企業文化。”汪咪同學自小沒干過重活,一開始輪崗階段她叫苦不迭,后來她越來越適應實踐挑戰,她說:“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必須接受挑戰,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工程制圖的學習。”
這批學生經過“特殊”培養,畢業時經過嚴格考核,優秀者將直接成為企業工程師儲備人才。這有助于解決當下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工程師人才缺失、上手慢等難題,通過這一培養機制,高校和企業共同攜手擔負起培養社會人才的責任。
近日,常州日報、香港文匯網等媒體均對常州工學院“卓越計劃”實施情況給予了報道。


(新聞中心 校報)
更多有關"常州,培養,工程師,工學院,計劃"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常州工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