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學院一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


本網訊(明文)9月20日上午,由景德鎮陶瓷學院羅凌虹教授承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新型結構的高性能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委托江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驗收。
該項目于2009年列入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計劃。三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和課題組成員的不懈努力下,課題組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關。該項目采用先進高效、綠色環保的雙層水系流延法成型方法制備大規格陽極支撐型電解質薄層復合材料,解決相關異質材料共燒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實現了降低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生產成本5~10%以上。該技術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簡稱“SOFC”)、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水系流延技術完全可以產業化,解決了水系流延成型技術中開裂、卷曲等一系列問題,對促進相關產業技術進步起著重要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據了解, SOCF是人類至今為止發電效率最高的一種能源轉化方式,熱電聯供可達80%以上,同時發電產生的產物是水和可收集的CO2,因此SOFC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沖突的有效方式。目前SOFC的大規模商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制造成本過高。我國起步較晚,國內技術水平總體明顯落后,在降低SOFC電池成本和提高電池性能等方面面臨著許多問題。項目組通過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國際合作,將合作方在SOFC的電催化活性測試方面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運用于本項目中,吸收引進其在中溫SOFC的結構設計與制造的前沿技術,共同開發新型結構的高性能中溫SOFC,降低SOFC制造成本,并使其具有高抗熱震性、高結構穩定性和高催化活性。從根本上解決了中溫SOFC制備技術中的三大關鍵性科學技術難題(中溫SOFC陽極材料的防積碳性能、金屬連接材料的防氧化涂層技術、電堆的封接技術和集成技術),有助于我國在中溫SOFC的商業化進程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篇,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國際邀請報告1篇,國內會議論文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培養碩士生16名。
驗收專家組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南昌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的專家教授組成。專家組審閱了項目有關材料、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進行了現場SOFC電堆發電考察,并參觀了制備單電池及其它SOFC關鍵材料的設備,經質詢和充分討論,一致認為,本項目已完成任務書中的全部研究內容,達到預期目標,順利通過驗收。
校黨委書記馮林華,副校長劉小麗,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計劃處長陳雄,江西省科技廳、景德鎮市科技局等部門領導出席驗收會。項目負責人羅凌虹教授是清華大學博士,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
更多有關"技術,項目,氧化物,科技部,材料"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