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中國深化改革路線圖 惠州學院召開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討會
本網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惠州學院師生積極通過各種渠道,關注和學習全會精神。11月22日下午,惠州學院在行政樓202室召開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討會。惠州學院黨委書記楊海濤、副書記趙日興、學院部分專家學者、思政部、經濟管理系以及政法系教師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會議由趙日興主持。
楊海濤:《決定》是一幅精確的中國改革總地圖
研討會上,楊海濤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出臺的決定提出自身的三點思考:一是決定不僅是我們中央領導一次改革的實踐化,更是新一代國家領導人制定的一個非常精確的一部中國改革總地圖。每個群體、每個人都可以在《決定》中找到自己的改革目標、路徑和定位!稕Q定》非常準確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涵蓋了15個領域、60個具體任務,充分刻畫了近期甚至中長期的中央的改革力度、改革決心,不僅有明確的改革方向,而且也有具體的改革標準和改革指標。二是中央決策的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黨代會的制度也呈現出越來越制度化和常態化。其中變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過去的決策原則性改變為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由原來的宏觀性改為具體性。這次的深化改革中不僅有經濟、政治、軍隊管理以及法制建設方面的問題,而且更加關注涉及百姓利益的重要問題,體現了黨中央精細的構思,不再像過去的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將目標更加系統化、協調化。三是全會決策當中,突出“民生”這一條主線,關注民眾所關心的訴求,并且增大執行力度,改變過去只提文件,讓老百姓實際關心的問題卻始終得不到解決的弊端。
楊海濤同時針對高校發展提出兩點重要的建議:一是充分發揮高校優勢,積極參與惠州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解讀、宣講和研究中,希望學院的專家能積極配合省市的要求投入到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研究解讀中,和省市的相關部門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二是認真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精髓,結合學院的發展,提出相應的意見和改革措施,并且針對日后更為細化性的改革要求,及時作出有關的研究和舉措。如惠州學院專家提出的“數學會不會退出高考”等問題,以及結合高校學分的轉換的政策,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的優勢提出更好的應對方案。

16名專家學者:解讀全會《決定》 共繪深化改革路線圖
研討會上,惠州學院16名來自各專業的專家學者緊緊地圍繞全會的決定,從各自專業的學術研究視角出發,針對改革的重要性、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教育領域改革、頂層設計以及民生話題等重點改革方案,做了精彩發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主任 雷吉來
深化改革——新時代的重要利器與法寶
深化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和最大特色。這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全會特別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具有三點鮮明的特色:一是鮮明性的革命性、二是歷史的繼承性、三是深厚的價值性。深化改革就應堅持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只有以公平正義為訴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法治為保障,以制度健全完善為目標,以人民幸福為終極追求,才能凝聚最大共識和正能量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審計處處長 劉薰詞: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作出學院發展的頂層設計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這表明未來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思路將更加明確和深入,將做到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供求關系。同時在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過程中,學院黨委行政應該針對人才、與校外企業的“雙平臺建設”的優勢,運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和“多層次資本市場機制”這兩個體制創新,分析綜合情況作出具有學院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和“頂層設計”。

經濟管理系副主任 張敏
由“鳥籠經濟”向“叢林經濟”轉型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激活市場的原始動力。這表明中國改革模式將要轉型:中國經濟將逐漸從“鳥籠經濟”向“叢林經濟”轉變;消除束縛市場經濟的各種顯性和隱形的障礙;以創建自由貿易區位契機,構建更高水平的開發型經濟體系;激發私人資本活力,降低民營經濟的市場進入門檻。

科研處處長、教授 蔡昭權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在深化科技機制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師生為中心、以育人為中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社會。加強創新科研管理體制,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研發、推廣、應用等環節的持續和制度化的激勵機制,使政府、市場、高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研工作者也應自覺將科研工作與經濟發展有機聯系。同時高校要進一步推進現在大學制度的建設,依法治校。

政法系主任 林清明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制度聯動”
35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實踐使中國社會歷經深刻變革,社會轉型、利益格局調整,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新一輪改革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摸著石頭過河、坐著石頭過河、搭著橋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推進相促進,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各種設計多元結合來完善地設計改革路徑,重視調研調查研究,精心規劃整理意見,以避免改革出現問題。

經濟管理系主任 曹倉
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全面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剛剛結束的三中全會廣受世界期待,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其中全會的基本改革思路是政府應簡政放權,發揮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而只有要求市場經濟主體具有較強承擔責任的能力和誠信度、充分建立起資源和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的市場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而不是壟斷和限制市場,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楊桂森
以市場經濟為“決定性作用”全面深化各領域里的改革
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從而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適應性,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建設發展。而經濟體制變化核心的問題應理順三種關系: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二是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三是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這就要通過市場配置如何解決效率與公平的問題、通過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通過市場的治理社會的手段來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教務處處長 羅恢遠
全面深刻領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的偉大意義
全會發表的《決定》強調了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其不僅深刻闡述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三十五年的偉大成就、重要經驗,鮮明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想、主要任務、重大舉措;還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人民為本的根本思想,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完善發展社會公平正義。

政法系 董立山
中國法治建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是繼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法治宣言。法治中國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改革,法治的根本價值在于實現公平正義,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同時,法治價值的實現關鍵在于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張闖
“透過現象看本質” 徹底解讀三中全會報告的實質
在推動民主建設發展的同時,改革要循序漸進,要穩重求進,避免“一刀切”;每一屆的改革都會有不足的地方,中央領導需要有責任感,勇于承擔;改革過程中,要警惕空話不落地、警惕選擇性改革、警惕地方政府的陽奉陰違、警惕既得利益者亂中求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條主線是:既要打破原有的官僚制度的陋習,又要匯集民生。結合惠州學院的實際,各位教師都要有責任意識,勇于說真話,積極地向校領導指出我們學院在發展當中的不足。

數學系主任 潘慶年
數學不會滾出高考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關于高考改革的方案,網友們熱議“數學會不會退出高考”。我認為,數學不會退出高考。第一,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在工程技術、信息、經濟、管理等科學中會大量使用數學;第二,數學是現代人必備的文化素質。這也要求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要改革,高考的數學命題類型要改革,重視數學思維的教學,高校之間嘗試進行學分轉換等。

旅游系主任 李存
開啟城鄉發展的新時代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第六部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第一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而消除這一障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的是必須形成以工促農、以成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對這個問題,在戶籍制度、土地改革制度、農業經營與要素配置機制、社會公共資源配置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逐項拆除障礙的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主任 吳恒亮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依據
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深化改革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立足點,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最首要的矛盾是發展的問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電子科學系主任 曹建忠
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風 全面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決定》在教育領域的改革中使用了“綜合改革”的字眼,這實際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疇?梢哉雇,這不僅意味著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要強化履行政府的法定義務,還意味著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將面向更加注重教育規律,注重創新的模式轉變。新的改革要求我們要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教育體系自身完善,而且要與黨的各項事業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協同攻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貢獻。

經濟管理系副主任 柴靜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領域改革,一是要明確方向: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的發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三能力四素質——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二是知需求,人才培養方向要根據市場需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此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三是顯優勢,作為一名大學教育工作者,就要圍繞“教育改革”主線,立足本職工作和教學實際,育人為本,尊重和關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注重教育規律和創新模式的轉變,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電子科學系副主任 魏曉慧
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加快國家自主安全系統研發工作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我認為,科技工作者必須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導向,積極參加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通過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實效;推動產學研結合,努力把更多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的精辟見解,對全會的《決定》做出了深入研討,也為學院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學術研究。
研討會還吸引了南方日報、惠州日報、惠州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前來報道。
(陳清玉 王海嬋 曾婉玉/文 王影影 賴漫芷/圖)
更多有關"改革,全會,三中,惠州,深化改革"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