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大講堂五十五】中山大學周大鳴帶您透視珠三角:從鄉村到城市
本網訊6月2日下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黨委書記、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大鳴,走進惠州學院東江大講堂,帶您透視珠三角,感悟鄉村邁進城市的步伐。講座由許玩宏副院長主持,政治法律系、思政部師生聆聽了講座。
周大鳴教授以深圳從小鎮——縣城——城市的變化為例,提出“城市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的觀點。隨后以珠江三角洲農民的非農化過程為線索,闡述了珠三角地區都市化的發展歷程。
周教授認為,鄉村都市化問題的政策背景是城鄉二元對立結構,其主要指標包括:人口結構的分化、經濟結構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眾傳播的普及化、思想觀念的現代化。他認為,珠三角的都市化,是原有都市擴張、廣大鄉村及大量外來工的都市化。
“使用價值優先于交換價值,在有限的土地不宜投入過多的勞動力,因此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也是鄉村變遷的基本動力之一。”他說,早期的外來工“離鄉不離土”,所以發展鄉鎮企業多元化需“五個”輪子一起轉,即縣、鎮、村、聯戶及個體辦企業。
講座中,周大鳴教授通過PPT展示,講述了珠三角地區發展的三個階段歷程、鄉村都市化的研究類型、鄉村都市化的啟動機制、珠三角城鎮化的動力、珠三角城市化的特點、鄉村都市化以后的珠三角大都會的形成。最后,他還分析了從鄉村到城市、文化如何轉型的問題。
講座互動環節,學生踴躍提問,周教授認真和耐心地回答分析了“融入與驅隔”的移民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如何求發展問題、宗族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問題及城市發展是否影響幸福感等問題。
據悉,周大鳴教授,珠江學者、“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等世界名校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美國《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雜志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社會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從96年迄今主持國家、教育部、國際合作科研項目逾30項;著述約200余種,曾獲得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論文三等獎(2006)、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論文成果論文二等獎(2005)、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2006)等多種學術獎項。


(黃曉婷/文 陳婉琳/圖)
更多有關"中山大學,惠州學院,鄉村,教授,城市"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