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內心的一次華麗“冒險”:“懸而未決——蘇新平作品”展開幕
2013年9月14日下午,“懸而未決——蘇新平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著名學者、《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舒可文策劃,今日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舉辦。展覽共展出蘇新平2007年以來創作的“風景”、“灰色”“人物”“八個東西”等系列作品21件。院長潘公凱、黨委書記高洪等領導,靳尚誼、詹建俊等老先生,王廣義、方力鈞等藝術家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媒體朋友共同出席了開幕式。
進入新的世紀特別是2007年以來,蘇新平回到個性化語言的實驗當中,梳理了早期創作中的一些元素,結合個體經驗和表達方式進行了嘗試性的整合。其個體經驗,是在版畫領域的長期實踐所積累的表現語言方式及方法,比如平面性特質、單純性構成結構等因素,以及應用油畫的材料方面的繪畫性的體驗與積累。在表達方式上采用放任筆觸、顏料的物質性,尊重內心感受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蘇新平本人也坦言很難言說這種表達究竟指涉著什么,無論是“風景”、“灰色”還是“八個東西”,它們都并非客觀世界中的實景,而是一種內心想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是尋找一種準確地表達內心情感的途徑,用“看似模糊,實則準確”的方式去描繪個人的內心世界。策展人舒可文指出蘇新平在“冒險”,因為他甘愿讓自己被拋入一個非自主的狀態,無論是人物,荒原,或風景,都不再作為現代象征結構中的意象而獲得了開放的意義空間,從而以一種能沖開意識堡壘的生命力生長,生長脫離系統,脫離象征,遠離其標識性。
對于蘇新平這樣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創作上的不斷追問,總是會迫使自己不斷回歸本源,而這種回歸將為再一次突破自我積攢力量。蘇新平近些年的興趣更多地集中在探討中國傳統繪畫理念與當代性轉換及個人藝術語言轉換的可能性。蘇新平通過對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方式不斷認識和提煉,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并且在重新認識、領悟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和理念的過程中,努力實現觀念的當代性轉換,從而達到個人藝術語言的目的。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24日。
宣傳部宋曼青/整理、圖
宣傳部/編
2013年9月16日











更多有關"展覽,布面,油畫,參觀,語言"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