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是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四川信息產業、中國氣象事業、國家統計事業、國防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校創建于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干部訓練大隊,1956年改制為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由直屬中國氣象局劃轉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整體合并原隸屬于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成為第一所為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國防生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1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約共建高校、國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2011年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2013年入選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5年4月,學校正式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學校現有航空港、龍泉、天府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000余畝,固定資產12.6億元,各類藏書253萬余冊;學校現有大氣科學學院、資源環境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控制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學院、信息安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光電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治學院、文化藝術學院、統計學院、商學院、物流學院等17個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1600余人。
學校現有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獨立設置的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共覆蓋3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已畢業8屆碩士研究生。現有53個本科專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1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8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學校,有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專業和9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專業。學校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含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個、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7個。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約1200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約900人,其中博士近300人;高級職稱50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8人,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50余名。學校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6名省級教學名師,聘有100余名院士、專家為學校兼職教授。
學校大力實施以人為本、融合開放、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的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能力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近5年,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9項,年均科研經費達6529.67萬元。學校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5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近5年,教師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論文被SCI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百余篇論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氣候雜志》)、《Optics Express》(《光學快報》)等國內外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2010年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
學校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等美歐大學倡導并實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深入推進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召集單位、四川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學校現有4個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6門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0項;近五年來,學生在全國重大科技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勵168項,其中,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連續五屆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前七位、一般高校第一。據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對高校畢業生的跟蹤調研,我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法國第五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加拿大謝爾頓學院、泰國藍實大學等70余所大學開展教師進修訪問、科學研究、學生留學等合作與交流;同汕頭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進CDIO改革;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開展科研合作;同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經信委等部門,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華云公司、Wipro等企業,成都、攀枝花等市(州)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為服務社會搭建了更加良好的平臺。
學校將繼續秉承“成于大氣、信達天下”的大學精神,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具有健康心智體魄、良好人文素質、系統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服務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為己任,創新求發展,開放促提升,努力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
等級:二本 位于四川成都 關注人數:次 | |
類型:理工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主管部門:四川省教育廳 |
- 09-17[高校新聞]附中隆重舉行2012年教師節表彰大會
- 09-15[高校新聞]各二級學院積極研討校內改革 借力開
- 08-31[高校新聞]把素質拓展游戲帶到軍訓
- 08-31[高校新聞]水利工程系召開新學期工作會議
- 08-28[高校新聞]國防生提前返校備戰校慶
- 08-26[高校新聞]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子參加“世界行走
- 08-24[高校新聞]三明學院考察團應邀赴福建江夏學院考
- 08-21[高校新聞]張陽德教授當選烏克蘭國家醫學科學院
- [招生信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專業錄取分數線(黑龍江考生)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新聞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源于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在成都建立的氣象干部訓練大隊,1954年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1956年改建為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成都氣象學校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定名為成都氣象學院。1981年學院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0...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7日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專業設置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重點專業
網絡工程,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錄取規則
第三章錄取規則和辦法
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根據考生德、智、體、美綜合擇優錄取:
第六條根據各省(市、區)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計劃的120%以內。
第七條學生進校后各專業開設的公共外語課程均為英語,非英語考生在填報志愿時要慎重考慮。
第八條男女比例:國防生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下達的計劃執行,其他類別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第九條身體健康情況要求:國防生參加軍檢,其他類別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鑒于相關行業對從業者的身高、體貌要求,報考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請慎重考慮。新生入學后進行體檢復查,凡體檢不合格者或體檢中弄虛作假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第十條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只招收藝術類美術專業考生。文化、專業成績合格的進檔考生按(文化成績×50%+專業聯考成績×50%)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第十一條英語專業要求加試口語,英語成績原則要求達到滿分的70%。
第十二條學校優先錄取第一志愿考生。如一志愿錄取未滿,則錄取非第一志愿符合條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檔考生的處理按各省(市、區)相關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進檔考生按總分順序,根據相關科目成績、專業志愿安排專業。對于專業志愿不能滿足且不服從專業調配的考生學校將予以退檔。
在內蒙古自治區實行“專業志愿清”錄取規則。
第十四條凡有意向報考我校氣象部門定向生的考生,需于錄取前與所在省(市、區)氣象局人事處簽訂定向就業協議,學校按教育部及各省(市、區)定向錄取辦法執行,在已簽訂協議的進檔考生中按總分順序擇優錄取。
第十五條根據教育部規定,新生進校后學校根據招生政策和錄取標準進行復查,凡不符合錄取條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學資格。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現有師資力量
學校積極推進“人才工程”,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學校有專任教師近116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616人,博士學位的教師257人,教授168人,副教授33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50余人。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狀況
學院建校50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各級氣象部門以及國防、民航、通訊等部門。自1978年建本科院校以來,共招收本科生26屆,授予學士學位23屆。
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學生理想、道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上進、愛崗敬業、勇于奉獻”的精神。學院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申請入黨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學生中黨員占10%。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參加志愿者協會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2.3%。積極響應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的號召,圍繞“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的主題,每年堅持組織大規模“三下鄉”活動,用所學專業知識為老少邊窮地區開展計算機及外語培訓、家用電器維修、農業氣象知識講座、咨詢等科技服務。2002年,大氣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組隊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主辦的“走進國際濕地——2002年濕地使者活動”,其方案在全國57所高校的激烈競爭中,以全國第二名的優秀成績中標,“使者行動”榮獲全國三等獎。學院團委多次被共青團省委授予“紅旗團委”稱號。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堅持學科建設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學生基礎理論學習和實習實驗等實踐環節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成績較好。大氣科學專業學生主要考取的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重點院校,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考取的是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重點院校。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有30%在各級學術刊物上正式發表,環境工程專業99級在校生有22%的學生已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參與技術開發的科技項目已被生產廠家采用。
許多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的業務骨干和管理骨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級以上氣象臺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臺站等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干70%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培養的,他們在天氣預報服務、氣象信息采集、處理、傳輸等方面為我國的氣象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有的畢業生在學術上卓有建樹,典型代表有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收費標準
第四章 收費標準
第十六條 依據四川省發改委審批文件,我校的收費標準如下:
理工類專業:4900元/生·年;文管類專業:4400元/生·年
藝術類專業:10000元/生·年
住宿費:1200元/生·年(四人間)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在校生情況
學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8000余名。學校全面推進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大力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